察干伊德是蒙古族傳統奶食品,意為“白色的食品”。是用馬、牛、羊或駱駝的純奶制成,品種繁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被稱為“百食之長”,主要有奶皮子、奶油、奶酪、奶豆腐等。
察哈爾毛繡,又稱毛植,是蒙古族一項傳統手工技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察哈爾毛繡使用動物皮毛中的鋒毛,在傳統的大經緯紗網線上,栽植出各種動物圖案,其作品寫實、立體、粗獷、鮮活,能夠真實再現動物的原生狀態,具有很強的藝術張力,被譽為生命再造藝術。
巴林石雕歷史悠久,在距今五千多年的“紅山文化”出土文物中就有巴林石雕,到元、清等朝代,均有巴林石雕藝術品存世流傳。巴林石雕刻傳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雕刻藝術,用藝術品塑造歷史人物、再現歷史故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吉日格經常出現于鄂爾多斯地區,是廣大牧民一種拼智力、增進友情的競技活動。吉日格經常出現于鄂爾多斯地區,是廣大牧民一種拼智力、增進友情的競技活動。
銀器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銀碗、銀壺、酒器、頭飾、馬具鞍花等,和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緊密關聯。
蒙古族刺繡于2008年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鄂爾多斯刺繡是其中一個頗具特色的分支。 鄂爾多斯刺繡在顏色搭配上追求柔和、淡雅、寧靜的風格,非常講究絲線搭配的顏色變化,一針一線都滲透著精細獨到的審美。鄂爾多斯刺繡不僅僅是一種刺繡技藝,更是民俗文化的傳承載體。
篆刻藝術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的悠久傳統,其融萬千氣象于方寸之間,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鐘愛。
蒙古織物褡褳是昔日蒙古族民間長期使用的一種布口袋,通常用駝絨羊毛搓成粗線,再用很結實的家機布制成,一般是毛色的對比夾搟出紋樣。色彩素凈,紋樣有立體感。圖案、紋樣都有明顯的民族特色。
核雕是在核桃殼及各式果核上進行雕鐫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長期以來一直流行于中國南北各地。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雕鐫技藝即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核雕便是這項技藝的進一步發展。小小核雕,惟妙惟肖,大有乾坤。
發繡,在古代又稱墨繡,以人的頭發作為原料,結合繪畫與刺繡制作的藝術。發繡最早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間,紅山發繡目前已有一百多年了,以質樸素凈取勝。
在中華玉龍的故鄉——赤峰,汲取了各地區制作繡花鞋的精華,做出的繡花鞋紋樣靈動、配色鮮明、繡工精致、造型多變、時尚美觀,被稱為龍鄉繡花鞋。
蒙古族傳統食物炒米是用糜子經過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清香爽口、充饑耐餓、別具風味的傳統食品。加工好的炒米色黃而不焦、米堅而不硬,泡在奶茶中色味香美,酥香可口。
“活字根書”藝術作品采用靈活的創作理念,把墨跡書法的章法植入樹根書藝之中,用樹根的走勢去構思,用書法的章法去結字,把根雕和書法這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巧妙地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核雕在中國的傳承歷史近千年,核雕飾品作為飾物制成配件,供文人把玩,雕工追求精、細、奇、巧。
錠子藥,是做成錠子形狀的藥物。需要將幾味中藥材磨成細粉,再添加適當的粘合劑制作而成。錠子藥的種類很多,主要功能是避暑、除潮、解毒等。
阿拉善景泰藍馬鞍集木藝、皮藝、雕刻、繪畫、編織、縫秀、織毯、鑄銅、鏨刻、掐絲、琺瑯彩技藝于一身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品。
面塑,民間俗稱“面人”“面羊”“花饃”等,是流行于黃河流域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以雙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民眾都會捏制面塑。
傳統老漿涼糕制作技藝是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的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早期晉北以及內蒙古中西部,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它是民族融合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小吃。
紅山剪紙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包容多元文化,不斷創新。在創作風格上,他們既堅持傳統的宮廷剪紙藝術風格,又有所發展創新,既有東北、華北民間剪紙藝術的影子,又有專業的造詣和少數民族文化滋養的成分。
糖塑以麥芽糖為原料,將糖加熱,使其變軟,經藝人吹、拉、搓、扯、捏、壓、剪等技藝塑制成,2015年被列入第四批包頭市非遺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