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遇見晶靈·特色礦物晶體展》展廳中,翠綠欲滴的孔雀石、柔美粉嫩的方解石、鮮紅奪目的薔薇輝石、散發著柔紫色光芒的球狀熒石、金黃耀眼的黃水晶等“晶靈”們共同編織了一場七彩的夢境。
對于石鋤這種用于耕作、消耗量較大的工具,先民們一般選用具有板狀構造的板巖、泥質板巖、絹云母泥質板巖來制作,這類巖石主要由石英、絹云母、粘土礦物等組成,易于加工成型,硬度中等,韌性較大,制作出的工具在耕作時不易破裂。
完美巴彥淖爾龍的名稱來自于其產地巴彥淖爾市,它也是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
《千里江山圖》歷經千年仍然色彩艷麗,清晰動人,奧妙所在就是它使用的是礦物顏料,這幅畫以水墨打底,赭石鋪墊,石綠上色,石青渲染,最后用明膠固色,經過數道工序才讓我們仍舊能看到千年前的艷麗顏色。
1988年,中加恐龍考察隊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加汗的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鸚鵡嘴龍頭骨化石,經研究認為是一種新類型恐龍,并命名為鄂爾多斯鸚鵡嘴龍。
自古以來,玉石和礦物晶體就與神話、傳說聯系在一起。世界上已發現5400多種礦物,但只有100種左右被歸為寶石種類。人們把寶石分為名貴寶石和半寶石。
原角龍化石是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巴音滿都呼地區發現的,它的外形和著名的三角龍相似,但它的體型較小,身長不到2米,肩膀高度約0.6米,成年原角龍體重約180公斤。
內蒙古位于祖國北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歷史時期造就了獨特的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形成了內蒙古自治區極其豐富的礦物資源,如黃玉、綠柱石、電氣石、紫鋰輝石等。
水晶是礦物家族大名鼎鼎的一員,它們都是自然界的“晶靈”,每一個“晶靈”的誕生都有著不一樣的故事,可以是自然界的風和雨,也可以是地底滾燙而炙熱的巖漿。
礦物是自然界中最為基本的微小物質單元,人們可以通過肉眼觀察到它,無論是青藏高原雄偉壯闊的珠穆朗瑪峰,還是書桌上的一支鉛筆,其中都有著礦物的影子。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蒺藜科四合木屬于落葉小灌木,是1.4億年前的古地中海孑遺種,目前存有1萬余公頃,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世界上稱其為“植物大熊貓”。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鑭系元素和鈧、釔共十七種金屬元素的總稱,自然界中有250 種稀土礦。
雪豹是貓科,豹屬大型肉食哺乳動物,具巖棲性,主食巖羊、盤羊、兔、雉雞等草食動物,是高寒生態系統的頂級消費者,由于數量稀少,對生態系統控制作用強,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瑪瑙的品種繁多,質地堅硬、溫潤、通透,形狀千姿百態,顏色豐富漂亮,每一種瑪瑙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魅力。
疣鼻天鵝是鳥綱、鴨科、天鵝屬的一種大型的游禽,體長1.2-1.5米,體重6.75-10千克。脖頸細長,前額有一塊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
蒙古野驢外形似騾,體型介于家驢和家馬之間,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為棕黃色。
巴林石隸屬葉臘石,石質細潤,通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顏色嫵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巴林福黃石質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瑕,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說。
螢石是內蒙古的優勢礦產。據內蒙古礦產資源儲量通報統計,截止2016年底,全區167 處螢石礦產地,螢石礦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
石墨是繼稀土之后又一稀缺戰略性資源,其兼具金屬和非金屬性,在新材料領域應用迅速、前景廣泛,被歐盟經濟委員會列為14種“對歐盟生死攸關的原料”之一。
金雕屬大型猛禽,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在我國大部分分布在東北、華北及中西部山區。金雕頭頂黑褐色,后頭至后頸羽毛尖長,呈柳葉狀,羽基暗赤褐色,羽端金黃色,具黑褐色羽干紋。
近日,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在二連浩特市開展自然研學科普系列展—“守望·瀕危動物展”。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內蒙古自治區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大幕即將拉開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與上海自然博物館溝通對接,近日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了務實合作專題座談會。
內蒙古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所將承擔內蒙古古生物化石調查、發掘、研究、保護等重要職能,填補了內蒙古古生物化石專業研究機構的空白。
內蒙古自治區是古生物化石資源大區。在內蒙古,有一群探尋化石并用化石講述內蒙古故事的人,他們默默無聞地奉獻著,用青春還原大自然古老的印記,現任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的王軍有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化石,是通往過去的鑰匙。如果說地層的一層層記錄是日記本的翻頁,那么化石就是寫于其中的文字和插圖。讀懂化石,就可以讀懂地球生命史。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王軍有,就是一個讀懂化石的人。他從事化石發掘、研究、保護20余年被中國古生物化石基金會授予“化石文化傳播使者”稱號。
在電影《侏羅紀公園》里,有一種非常聰明的恐龍——迅猛龍,其實應叫伶盜龍,跟精美臨河盜龍同屬于馳龍科。精美臨河盜龍生活于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屬于小型肉食恐龍。
二連巨盜龍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長羽毛、有喙,沒有牙齒的似鳥恐龍。二連巨盜龍的很多特殊結構特征,改變了此前恐龍向鳥類演化的某些基本規律,是竊蛋龍類家族中的神奇異類,是恐龍世界中的恐龍明星。
二連浩特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是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1922年,中亞考察隊在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和蒙古國的火焰崖發現的蛋化石首次被認定為是恐龍蛋,這使二連浩特成為世界上最早發現恐龍蛋的地方之一。
一只恐龍一生只能留下一具骨架,但可以留下很多的足跡。通過這些足跡,專家們可以推斷出當時的地質環境、氣候類型、恐龍類型,甚至還為我們講述了這類恐龍生前的故事。
這里展示的是完美巴彥淖爾龍正模標本 ,完美巴彥淖爾龍的名稱來自于其產地巴彥淖爾市,它也是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
1988年,中加恐龍考察隊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加汗的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鸚鵡嘴龍頭骨化石,經研究認為是一種新類型恐龍,并命名為鄂爾多斯鸚鵡嘴龍。在距今1.8億年前,恐龍成為當時鄂爾多斯地區的主宰者。從化石記錄可以看出,在鄂爾多斯地區發現最多的是鸚鵡嘴龍。
頸盾作為原角龍的武器,可用來抵御食肉恐龍的攻擊,進而保護自己,影響著角龍的進化,成為角龍家族生存與繁衍的保障
4月22日是世界第52個地球日,陰山崖柏展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開展,呼吁人們珍愛地球,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場融合稀鳥類標本、鳥類蘆葦畫、鳥類攝影的大美烏梁素?!B類生態藝術作品展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開展,展期3個月。展覽通過生態藝術作品、精美圖片展示烏梁素海生態環境治理成果,讓人們深入領略到碧波蕩漾、百鳥競飛的風光,激發人們“愛鳥、護鳥”意識,讓人們看到有鳥兒的天空有多美。
據國家自然資源部消息,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王軍有入選自然資源部2020年度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據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消息,云南大學、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等單位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距今約1.6億年的翔齒獸化石,分析出了哺乳動物如何進化出靈敏聽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