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名片】
7000多年前
趙寶溝文化
1938年春 赤峰趙寶溝南臺地遺址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院展廳的神獸紋灰陶樽。新華網 徐紅梅攝
這件神獸紋灰陶尊,無疑是美的。
它一身沉穩的灰色,線條流暢、莊重大氣。上方光滑圓潤,略收,如同井口一般。
這件陶尊是有著趙寶溝文化特征的器物,器表和內壁都經過磨光處理,腹部壓劃神獸紋。神獸紋飾分布在陶器高度的1/3處,是視覺上“黃金分割點”的位置,布局巧妙、制作精細、造型美觀。
1983年春,神獸紋灰陶尊在赤峰市趙寶溝南臺地遺址出土,出土時陶尊已殘破,考古專家通過散落的陶片成功將其復原。在這件7000多前的陶尊身上,考古專家發現了抽象而神秘的動物圖案。圖案位于陶尊形器的肩腹部,依稀可辨刻畫有鹿首、鳥首、魚尾,三種動物形象,靈性十足。
諸多信息表明,陶尊地位特殊,不是一件普通器物。那么,7000多年前的先民,在這件陶尊上留下的動物紋飾到底有何內涵呢?
有學者認為,這些動物紋飾是復合型形象,是神化了的動物。而從遺址出土的的動物骨骼來看,有學者認為,鹿、鳥、魚等動物是趙寶溝先民日常重要的狩獵對象,先民們將關于自然的感情與想象傾注于陶樽,久而久之,不同的神獸被不同氏族作為圖騰,供人們祈禱、膜拜,這件陶樽可能是某個部落聯盟首領的重要遺物。
制片人 :王宇天
顧問:于寶東
史料指導:汪英華
總監制:李國棟
監制:郝芳芳 烏蘭托婭
策劃:徐紅梅 劉弘軒
編導:徐紅梅
文字:徐紅梅 劉弘軒
解說:劉弘軒
拍攝:呼很蘇力
剪輯:張瑞娟
頁面設計:李新 張瑞娟
出品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內蒙古博物院
?
責任編輯:石毅 李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