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名片】
漢代
?1971年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出土
??內蒙古博物館藏5幅壁畫摹本
一千七百多年以前,有個人的一生都處在草原文明和中原文化文明的交流中。
出任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護烏桓校尉”,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時刻。
你看他,眼神堅定,峨冠博帶,身著華服位于畫面中央,周圍有疾馳的駿馬、彪悍的武士、精彩奇絕的樂舞百戲……這些畫面看上去遙遠而陌生。
東漢墓壁畫《幕府圖》摹本。新華網? 徐紅梅攝
這壁畫來自哪里?來自這位護烏桓校尉,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交流被他的墓室壁畫記錄了下來。
1971年,和林格爾的一位農民在修筑梯田時,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這座古墓。1972 至 1973 年間,內蒙古文物考古隊對該墓葬進行了發掘與清理。在墓室的壁、頂及甬道兩側繪滿了壁畫,其畫幅之大,內容之豐富,榜題之多,是我國考古發掘迄今所見漢墓壁畫中最珍貴的樣本。
墓主人名叫闞如。壁畫和榜題宛如氣韻生動的墓志銘,描繪出了墓主人瑰麗而完整的人生路徑。
在眾多壁畫中,《幕府圖》描繪得最為詳細,是墓葬畫面的核心部分。
整個幕府分為堂、營舍和庖舍3部分。營舍位于幕府后院,為幕府中管理軍務的機構所在,庖舍位于幕府的西南角,掌管幕府廚飲之事。營舍位于幕府后院堂院為高大的廡殿式房屋,墓主人端坐堂上,堂下藝人在表演樂舞雜耍,身著民族服飾人物伏拜覲見,周圍環立官吏武士,場面喧囂隆重。
在樂舞百戲場面中,內容有飛彈、飛劍、舞輪、倒立、對舞等雜技項目,其中最為精彩的是橦技表演,一人仰臥在地上,手擎樟木,樟頭安橫木,橫木兩端各一人做反弓倒掛狀,這就是雜技里最驚險的“跟掛倒投”動作,所有表演者均是赤膊、束髻,肩臂纏繞紅色飄帶,人物造型矯健優美。
這組畫面完整真實地向人們展示了中國雜技發展的歷史狀況,與東漢張衡《西京賦》中對當時樂舞百戲的描寫正好吻合,說明東漢時期雜技藝術已經扎根于民間,同時在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東漢初期,匈奴、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散居于我國北方,漢朝政府為有效地管理民族事務,派遣最高軍政長官,稱“護烏桓校尉” 駐守一方。這一時期北方地區鮮活生動的生活景象,躍然出現于墻壁上。陳院:壁畫的內容上看,我們發現有不同人物形象,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牧馬圖、更作圖、牧牛圖,這些真實的生活場景,其實是描繪了一幅(人民安居樂業、雞犬之聲相聞、老百姓其樂融融的這樣一個生活的場景,這是它最重要的一個價值)其樂融融的場景。
在祖國北疆,厚重的沙礫之中,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以其廣泛多樣的題材、豐富翔實的內容、嫻熟高超的繪畫技術再現了歲月的聲音,重現了歷史的光彩。在這片土地上,北遷的中原農耕民族和南下的邊疆民族,共同
守望著我們這片美麗的家園,其樂融融,一家親。
??制片人 :王宇天
史料指導:陳永志
總監制:李國棟
監制:郝芳芳 烏蘭托婭
策劃:徐紅梅 劉弘軒
編導:徐紅梅
文字:徐紅梅 李超
解說:秦娜
拍攝:呼很蘇力
剪輯:張瑞娟
頁面設計:李新 張瑞娟
責任編輯:李倩 李國棟